【救急扶危】擔任紅十字會義工逾20年 急救員夫婦:不是為報酬而做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0/01/13 11:33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13

分享:

分享:

Tony和Priscilla在紅十字會做了多年義工,救急扶危。

為善最樂,能從一而終堅持助人,最為難能可貴。香港紅十字會急救服務統籌組助理幹事高浩翔(Tony)中學起參與義工,33年來熱心助人,更結識了同樣在紅十字會做義工的太太許漢恩(Priscilla),共諧連理。過去數月來,Tony和Priscilla秉持人道為本的精神,在多次遊行集會上提供急救服務,縱有辛苦時刻,但市民一聲聲感謝和鼓勵,自然轉化成動力,令他們救急扶危的步伐更加快一些。

Tony和Priscilla加入香港紅十字會義工多年,更因而認識並成為夫婦。(黃建輝攝)

相識20年、結婚12載的Tony和Priscilla是香港紅十字會資深義工。兩人都是自中學開始入會,Tony有感紅十字會需要人手,加上原本從事的電子零件行業轉型,於是在去年轉為正職。日常他會參與前線急救支援服務,以往亦有帶領青少年領袖訓練活動,他坦言由義工轉為正職充滿挑戰性:

挑戰固然有,做的是兩個範疇的事。以往服務時,涉獵的只是當日事情,現在服務前要做準備,善後工作也要一手包辦。

Tony表示每次出任務時,由事前準備到善後工作也要一手包辦。(圖片來源:受訪者提供)

近數月來,社會事件頻仍,由去年6月到12月初,香港紅十字會提供了83次急救服務,其中Tony參與了不下22次,而Priscilla也參與約6次服務。

Tony表示,急救服務一般需要在6周前向相關部門申請,但在緊急情形下,慢則1、2周前會通知,快則更短時間內就要籌備,主要視乎人手、安全性問題。

通常我們出隊前,會上網看服務地域發生甚麼事,預計大概會出現哪類型傷者,做足心理準備,不會去到再想如何救治,否則就會慢了一步。

在紅十字會做義工近23年的Priscilla,是香港紅十字會急救服務義工,也是青年及義工事務部義務職員,在集會遊行提供服務時經常收到市民的鼓勵:

當集會有人受傷時,市民會主動開路讓我們走,見到我們要幫人,需要帶路時,他們都會很主動。當我們工作或搬運傷者時,沿途他們會說「辛苦晒」、「唔該晒」。聽到這些話,會走得快一些,有動力多一些。

Priscilla坦言市民的鼓勵支持,令他們走得更快。(黃建輝攝)

Tony坦言,以往提供急救服務時,多處理普通擦傷、頭暈、中暑等情形,近數個月卻是出盡渾身解數,許多從未見過的傷口都見到。而他們亦貫徹中立原則,不分傷者是誰,只要有緊急性就會拯救。

我們以傷者需要性為先,只會因應傷病者危急性,分配人手去服務。

紅十字會秉持中立和人道為先做理念,救急扶危。(圖片來源:受訪者提供)

過往向青少年會員教授「人道為先」的理念,到近來Tony有感真的有機會應用出來,他表示紅十字會最講求是了解社會需要,再考慮如何作出回應。

書本上的東西,我真正實踐出來。如何以「中立角度」提供服務,在社會事件上會體驗出來,各方對我們有信任,因為大家也知道我們出動時,都是視乎傷者需要,而非是甚麼人去服務。

有幾次走進救援現場,Tony都印象深刻,滿目瘡痍的景象,樓梯遭破壞到運送物資也有困難。而他亦表示,服務原則上有休息時間,但早前社會事件太頻密,只能分前後次序稍作休息。儘管如此,市民對他們投以的熱情信任,往往令他們感受到一股暖意。

接觸到的都是過來跟我們說「多謝」、「辛苦晒」的市民,有市民怕我們肚餓,會請我們吃東西,我們通常都會婉拒。我們本身有安排,不是為報酬而做。

有幾次走進救援現場,都令Tony留下深刻印象。(圖片來源:受訪者提供)

Priscilla和Tony深深感受到周邊熱情,更分享曾經試過有人特地買下一箱水,快步走到急救員面前,放下後就立即走開。由於工作需要,Tony試過通宵徹夜未歸家,所幸他們的8歲女兒也很理解父母的工作。

她很小的時候,已跟她說,爸爸媽媽會去幫市民。如果他們受傷,我們就去幫手治理,沒有很仔細說明工作內容,但其實她也理解。

女兒自少就明白和理解爸媽的工作。(圖片來源:受訪者提供)

由於家中有女兒,Priscilla和Tony做急救服務和處理家事時會分工合作,互相扶持,當一人參與救援,另一人就負責照顧女兒。做義工是身教,能培養品德,女兒自小就會參加會內許多不同活動,至於未來會否加入做義工就看個人興趣,不會強求。

作為家長,她想不想參加,都隨她自行選擇。不一定必然要跟隨我們的路,只要她有興趣,向善而行,就去做。

記者:陳昊淋